中国文化深层结构(一)
——中信出版社 2015版 孙隆基
身体感觉是情感的基础,情感是认知的基础,认知是批判的基础,批判是创新的基础。(p376)
注:批判是创新的基础,自己添加。
概念
渗入日常生活中的概念(封建,小资),是人的意识赋予客观世界的一组标签。这些概念在人的意识中将“现实”架构起来。概念是客观存在的,人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化是人的“认知意向”与客观世界的一项协定,不同观点不同协定。建立在不同认知意向的“分析架构”,解释客观现象,合理化于内心,指导行动。马克思主义阶级论,并不能解释所有历史文化现象,只是从一个角度一个维度来解释。
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
相对于“遗传系统”,是指文化对本能的加工,人的生物本能受到由体外讯息组成的意义、价值与象征符号的支配,是宗教、哲学、意识形态这一类的精神价值体系,非潜意识、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“超我”。作者定义为一个文化的最为基本结构,文化的“深层结构”,类似于语言学中的语法、文法。
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
循环不息的农民战争是使中国的社会越来越平均的因素,老百姓的平均主义和统治者的专制主义是相互配合的,不断深化,达到一个“超稳定体系”的形态。不患寡而患不均。(财富分配,世界难题)
中国人的良知系统
1.中国文化对“人”的设计
从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上讲,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存在重大差异。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——人是独立存在的自由个体,结构主义哲学否定人的主体地位,认为“结构”是本体,“主体性”是一种虚构。
中国人:“人”是只有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,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,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抽空,人就被蒸发掉了,无自我。仁者,人也。 “身”是单个的个体,“心”是身散发之活动,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照顾与关怀,对象是彼此的“身”。儒家为心学,道家为身学。心是首位,用别人的“心”去制约他人的“心”。
2.“身体化”的倾向
“心”情不好,通常使用“身”来表达,如头痛、心痛,将心理问题身体化,人情化,作为社会道德评价,如同性恋。中国人的吃是最发达的,“民以食为天”,口腔化的倾向,吃亏,吃不消,吃瘪,吃苦。安身的一个功能“安心”,趋于“安定”。口腔化倾向
3.“人心”逻辑
中国人“二人”之间的关系必然是“人情”。“生”与“熟”,亲疏有别,内外有别的层次做人。上下一心与上下离心快速转换。
4.“心”对“身”的照顾
人情关心都是对“身”,吃饭、送礼、安排出路、找寻配偶等等,包含:关怀别人的身体、问候别人的起居饮食、帮助别人安身。起源于家庭生活,须养上一代,并在将来为下一代所养。为人民服务、亲民、仁政,也是这种照顾应用在政府对老百姓的“二人”关系中。
5.“心”对“身”的组织
中国人的“身”,并不是由自我去组织的,而是由人伦、社群、集体关系的“心”去组织的。如果承认自我,大多数时候会被认为是自私的,只能说为了大家、为了前人、为了后人、为了集体、为了国家。
口腔化和肛门化倾向在中国人身上交叠出现,使中国人一方面很有彼此照顾的集体主义精神,另一方面存在一个不受控制的私心,一方面很有听话或受制于人的倾向,另一方面却又不守规则的表现。口腔化倾向的存在导致母胎化的倾向,男女关系体现为母子化或父女化。
中国社会也是无力做到自我组织,必须由国家去组织。在这个意义上,社会是“身”,国家则是“心”。国家对社会的组织是周期性崩溃,而造成一治一乱的局面,总趋势是国家与社会互相打上对方的印记,如老百姓太平思想 与 统治阶层的平均思想与“平天下”的理想,民以食为天是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。总效果:社会越来越平均、国家越来越集权。(自认为最后一句应该解释为底层越平均,无中层,顶层才能越集权,这种二元稳定态。)